DB真人壮丽70年!聚焦全国文明城市的建设

发布时间:2024-10-20 08:43:46    浏览:

[返回]

  DB真人网站DB真人网站DB真人网站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的70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生了“三个根本性转变”。

  第一,持续推动文明创建拓展延伸,实现了从城市示范向全域覆盖的根本性转变。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合肥从城市文明创建起步,拓展延伸为覆盖城乡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人心。 目前我市已成功蝉联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先进城市,共有全国县级文明城市1个,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个,全国文明村镇15个,全国文明单位26个,全国文明家庭1个,全国文明校园3所,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28所,省级文明和提名县(市)已经实现全覆盖,县级以上文明镇占比达80.46%,各级文明单位1502家,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第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了从改善环境面貌向改善群众精神风貌的根本性转变。从改革开放初期“五讲四美三热爱”到“讲文明树新风”,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水平与经济水平齐飞,精神大厦与高楼大厦共长,干部群众“精气神”显著提升。 目前我市共有全国、全省、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12个、117个、389个,全国、全省、全市道德模范5人、31人、163人,中国好人160人,各级新时代好少年、移风易俗带头人、时代劳模以及各类先进典型近万人。

  第三,着力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创建主体,实现了从职能部门“独唱”向全社会“合唱”的根本性转变。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合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走在前、作示范,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DB真人,涌现出城管议事会、小巷管家、市政“啄木鸟”、志愿服务“四个十佳”等一大批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和标兵,2018年中央文明办年度测评结果显示,群众参与率大于95%,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线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砥砺奋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文明创建,画大美好生活的“同心圆”。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建目标, 文明创建从打扫卫生、整治“脏乱差”起步,狠抓“三个起来”“四个延伸”,到“讲文明、树新风”全面铺展,再到城市建设管理“提质、提速、提品、提效”整体推进,创建工作从未停歇、年年递进。 2015年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蝉联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始终坚持下足“绣花”功夫抓好城乡建设与管理,突出问题导向,先后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文明创建再出发、城市管理补短板”等专项行动,全面推广“一线工作法”“行走合肥”“包保责任制”等做法,推动创建融入社区治理“1+8”体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力提升了城市人文魅力、发展活力、综合竞争力。 始终坚持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多办群众关心、基层需要、社会关注的好事、实事,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改造棚户区,综合整治老旧小区,标准化提升菜市场,推动街区更新,改造背街小巷; 以“礼让斑马线”为突破口,改善交通环境;以巢湖治理为重点,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努力打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合肥连续6次被评为“中国幸福城市”,多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8年被评为“美好生活城市”。

  二、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道德建设,筑牢理想信念的“压舱石”。 始终把公民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倡导全体公民共同遵循“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基本道德规范,到改革开放初期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再到20世纪初期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教堂(寺观)、进公共场所,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行动;加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先进典型选树力度,设立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专项奖励资金,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2800多人次,举办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交流互动活动,让好人成名人、好人得实惠;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化建设;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深化志愿服务,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 1963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向雷学习”的号召以来,全市上下持续开展“学习雷锋”活动,逐渐形成“工闲课闲谈雷锋、思想品德学雷锋、遇到困难想雷锋、艰苦朴素比雷锋”的社会氛围。 进入新时代,我们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项目化、常态化,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成为新风尚。 在制度保障上,颁布施行《合肥市志愿服务条例》,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全市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遵循。 在平台搭建上,我们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推进志愿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开门询单、中心制单、群众点单、志愿接单、社会评单”运行网络,目前建成文明实践中心、所、站985个,区街级志愿服务中心56家,让志愿服务有场所有阵地有平台。 在项目运作上,市财政每年拨付志愿服务项目扶持资金100万,聚焦国家发展战略、人民群众需求,培育志愿服务项目2628个,入选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4个。 在队伍建设上,我们既注重壮大“草根型”队伍,又积极发展“专业化”队伍,目前有1573个志愿服务组织、73.2万志愿者活跃在合肥大地,汇聚了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力量,续写了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四、坚持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并重,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担当大任的“接班人”。始终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扎实推进。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总抓手,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等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提升思想、锤炼品格,涌现出省市级新时代好少年51人、全国最美中学生标兵1人、入选全国百名美德少年事迹展1人。大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拓展未成年人课外活动阵地,投入近2亿元建成学校少年宫206所,每年安排100万元建设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成县区级中心12个,标准化建设学校心理健康站室294所,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积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推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全面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广大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让青少年朝气蓬勃地走在未来的大道上。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踏上新征程,奋斗新时代。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合肥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70年来,合肥城管系统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城管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关于城市管理的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提质、提速、提品、提效”这条主线,全面加大管理力度,着力优化城市环境,城市管理不断向精细化、规范化、数字化迈进。

  1953年,全市清扫保洁面积仅有4000余平米,由20名清洁工用扫帚来清扫;1996年全市清扫保洁面积达409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915倍;截止2018年,全市清扫保洁面积已达7310万平方米,其中机械化清扫面积5186万平方米,作业模式也由 “两班制”、 “三班制”发展到今天的“立体化保洁”,作业方式由“一把扫帚”开始进入机械化清扫作业时代。

  2019年上半年,合肥环卫试点推行立体化机械作业, 强力推进“扫、冲、洗、洒、保”环卫深度保洁作业模式。道路分类别管理,保洁分时段进行,作业分步骤实施,“夜间立体化冲洗+精扫、白天全时段保洁+降尘”的作业模式初步形成。

  1953年,全市环卫设备仅有25辆小板车和2辆机动车。1979年-1989年的十年间,全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1000多万元,填补了垃圾转运站等大型环卫基础设施的空白,缩短了与全国省会城市的差距,实现了环卫设施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1997年开始,环卫设施建设实现第二次飞跃。木头人力车、小四轮、敞篷垃圾运输车等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密闭垃圾运输车、真空吸粪车、高压冲水车、机扫车、雾炮车等机械作业车辆每天在路上川流不息。

  2013年,全省最大的永青固体废弃物转运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天近千吨垃圾的压缩、转运、过滤全部在“地下”进行,多重“高科技”手段让垃圾转运全程无臭、无污染。环卫设施建设实现第三次飞跃。此后,合肥又相继建成瑶海区朱砖井生活垃圾转运站和包河区小仓房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三座大站投入使用后,原先的小型垃圾转运站逐步关闭,提高了生活垃圾中转能力,杜绝垃圾转运产生的二次污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开始有了收费厕所,多为旱厕,脏、乱、臭、暗。1997年,全市公厕进行了一轮大范围的升级改造,旱厕改成了水冲式厕所。2010年,合肥公厕开始免费对外开放。

  近年来,全市加快推进“公厕革命”,将公厕建设纳入到每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加大对公厕的建设改造力度。 2017年至今,全市新建公厕38座,新建生态移动公厕18座,改造公厕135座。

  合肥市生活垃圾处理严格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标,紧扣生活垃圾 “收运-处理-利用”的关键环节,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多元化,如无害化填埋、焚烧发电、沼气发电、餐厨垃圾生化堆肥处理、粪便无害化处理,走出一条 “绿色循环路”。

  当前合肥市城区日均生活垃圾进场量约为5400吨,除了传统的填埋外,已建设有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资源化回收利用等一批项目。

  2018年全市处理生活垃圾175.73万吨。其中填埋处理58.01万吨,焚烧发电处理117.72万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0年,合肥市肥东中节能项目、龙泉山皖能将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全市生活垃圾处理有望“零填埋”。规划中的五座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夯实坚实的基础。

  2010年底,合肥市正式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重点投入、检查整改、示范带动等方式,全市农村环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截至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806个,农村环卫市场化率达87.5%,拥有专兼职环卫保洁员共26500余人,设置垃圾桶45万余只,配备各类环卫车辆5400余辆。

  1982年合肥在全省率先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明确沿街门点、单位的责任内容和责任界线年全市沿街门点单位的“门前三包”已达6000户,签约率达90%以上。

  1986年,为使“门前三包”工作落到实处,合肥市首批设置15条道路600个“百米一岗”,设置市容监督员宣传、执法。“百米一岗”所到之处路段清洁,秩序井然。2010年7月,在“门前三包”制度的基础上,《合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实施办法》施行。《责任区制度》施行至今,全市沿街门点和单位签约率达100%。

  《责任区制度》对责任区内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等提出要求,如禁止违规设置广告、灯箱;禁止出店、占道经营;禁止乱张贴、乱悬挂,保持责任区内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等。《责任区制度》的施行强化了城市容貌的管理,为广大市民创造了整洁有序城市环境。

  2018年上半年,合肥市政府批复实施四城区、三开发区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 2018年8月份,包河区衡山路成为依据 “详规”打造的首条店招标牌示范路段,标志着合肥城市立面环境正式进入“详规”时代。此后,合肥户外广告设置将依据详细规划组织实施与监管,每一块户外广告都将“对号入座”,户外广告设置注重协调城市景观效果,深入挖掘庐州历史文化,全面提升城市立面品位,同时促进户外广告与城市环境景观的协调发展,彰显合肥地域特色,提升城市视觉品位。

  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间,合肥城管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变得更加人性化、文明和规范,城管这一职业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和赞赏。

  2009年2月,合肥市城管局招聘首批大学生城管队员,100名大学毕业生从七千多人的笔试大军中脱颖而出,其中包括11名硕士,城管队伍中融入新鲜血液;

  2012年9月,包河区城管局招聘15名城管执法队员,其中12名女性,此举是继合肥市招聘大学生城管之后,城市管理模式的又一个探索,依托女性特有的细心,给城管执法带来不一样的气象。

  城管队员的执法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伴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城管执法也更加法治化。2018年7月,合肥市首个城管巡回法庭成立。由瑶海区人民法院驻瑶海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挂牌成立,主要针对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诉讼;巡回法庭还对城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司法建议,推动法治化进程。

  继2005年大拆违以后,我市违法建设查处工作进入长效管理阶段。近年来,按照“控增量、减存量、建机制、保长效”的总体原则,深入开展全市违法建设的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提升防控违法建设手段,健全完善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定期召开调度会、现场会,协调督促各县市区积极履责、有序推进。针对重难点问题,联合市规划局共同赴现场查看、调度,确保“两治三改”工作顺序开展。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查处违法建设362处50406m2,查处“两治三改”违法建设81300m2,全年目标任务完成比例78%。

  2009年,合肥市对垃圾运输车加盖实施密闭化改装。2010年,合肥市对首批1000辆渣土车安装GPS设备,对渣土车的运行路线、行驶速度、闯红灯、倾倒地点等信息全程监控。

  2013年合肥市建立渣土车GPS监控系统,2015年纳入数字城管工地和渣土车监控子系统,全市近4000余辆渣土运输车全部安装GPS监控设备。

  近年来,城管部门对全市的渣土运输车辆GPS监控系统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对渣土运输的全过程进行“天眼”监控。同时投入新型环保渣土运输车4446辆,多举措控制道路污染,抑制渣土扬尘。

  与此同时,采取了部门联动,有效治理噪音污染、油烟污染、扬尘污染和车辆乱停放、摊点乱摆设等城市乱象。

  2015年1月,合肥数字城管系统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城管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城市管理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技型”转变。

  合肥数字城管系统覆盖全市4个主城区和3个开发区,将约400平方公里的覆盖区域划分为215个责任网格,对 138万个城市部件进行“编号”,规范11大类133小类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和处置流程,当出现城市管理问题时,信息采集员通过数字城管系统及时上报,并迅速找到责任单位及时予以处置。

  数字化城市管理采用了大数据处理、物联网、可移动终端等较为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管理责任网格化、管理流程闭环化、考核评价长效化、管理手段智能化,为科学、高效、精细管理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1996年,合肥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要求市民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和管理需要。

  2018年开始,合肥开始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经过持续推进,截至2019年5月,合肥市共建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9个,在建示范片区8个,417个社区、769家公共机构、282所中小学已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参与市民19.7万户,约60万人。区、街道、社居委垃圾分类队伍初步建立。肥东、肥西、庐江、长丰、巢湖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五点布局”正在形成。新规划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已进入选址阶段,各区大件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和装潢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201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城管系统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提质、提速、提品、提效”这一主线,以绣花功夫、匠心精神、为民宗旨,推动城市管理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数字城管:上半年数字城管共立案67.46万件,日均受理3877件,结案67.15万件,结案率99.54%。

  生活垃圾分类:《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正式实施。9个示范片区基本建成,9个街道、206个社区、769家公共机构、282所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垃圾分类。餐饮垃圾日处理130吨,有害垃圾日处理60吨。全市可回收物示范网点425个,城区建成分拣中心3座、大件垃圾处理中心2座、装修垃圾处理场2座,两网融合可回收物日均约1000吨。利用“互联网+”,与支付宝联合打造“垃圾分类回收平合”,参与市民10万人次

  生活垃圾处理:上半年处理生活垃圾95.64万吨,日均5283.98吨,同比増长13.5%。垃圾焚烧率56%,发电2.17亿度,无害化处理率100%。

  渣土扬尘治理:全市投入新型环保渣土运输车4446辆,城区及周边使用率100%。严格执行双冲洗平台建设标准,118家工地通过达标验收。查处违规运输渣土车2530台次,整改工地65家。

  城市立面:推动户外广告详细规划落地,上半年对28条重点道路的278处重点问题进行专项整改,依据详规完成11处户外广告的现场勘查、并联审批、规范设置工作。上半年共查处各类非法设置户外广告案件近500件。

  违建查处:上半年超进度完成整治任务8.13万m2,年度目标完成率为81%,查处新増违建362处,面积5万m2。

  街面秩序:取缔流动摊点、占道经营、擅自设摊,共15万次。合理设置季节性西瓜销售点676处,对全市37处界定摊群点严格管理,取缔夜间非法洗车点52处。

  农村环境:上半年全市96个乡镇市场化率87.5%,垃圾分类试点806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量53.1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

  高铁沿线环境整治:整治里程双向达714公里,共669处问题区域,先后出动1.5万人次,机械车辆3860台次,清理毁绿种菜135万m2,清理积存垃圾4.07万吨,拆除违建4.2万m2,任务完成率超90%,为下一阶段绿化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合肥,襟江带淮,坐拥巢湖,因水建城,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缘水而美。2019年5月,水利部印发第二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名单,合肥市名列其中,成功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在水利部组织的技术评估环节,评估组对合肥试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其在评估报告中指出,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立了“城湖共生、人水和谐”的建设模式;在全国实现了为数不多的“试点五联创”,从国家级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再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试点,全面提升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层次。

  大湖名城秉持人水和谐的理念,聚焦保障水安全、创新水机制、优化水生态,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探索出了城湖共生的新模式。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尤其是2005年以来,在国家和省级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持续稳步推进,共兴建各类饮水安全工程659处,其中管网延伸553处、新建水厂35处、水厂改造11处、集中供水工程79处,拥有日供水能力80万吨,完成投资21.6亿元,解决了350.1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接通自来水问题。至2018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管网覆盖77个乡镇1194个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2%(全省平均为87.6%),供水保证率达100% (全省平均为89.0%),供水水质达标率多年稳居全省首位。

  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 “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供水管理专业化” 的目标,实施大手笔规划,大资金投入,大力度整合,大标准提升,强化“六个坚持”, 2019年底前全面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一是坚持规模效应,服务优先。充分利用县城水厂和已建规模水厂的供水能力优势向周围没覆盖的村进行管网延伸和辐射,城市四区、开发区利用市供水集团的优质水进行管网延伸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供水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分乡镇设立供水服务所50多个DB真人,农村自来水安装费严格控制在300元以下,贫困户安装费实行全免政策,由县财政统一支付。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区域统筹。根据发展需要和农村供水实际,分区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水厂,统一实行区域供水。如肥东利用已建成的20万吨水厂向南部和东部乡镇延伸,政府自筹资金兴建古城水厂解决肥东西北部4乡镇供水问题。长丰县投资3亿多元,实施城乡统筹供水战略,全县只保留新建的三座规模水厂分区域供水。

  三是坚持抓大促小,抓优汰劣。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采取“批发供水”、“评估收购”、并网整合小水厂等多种形式,避免工程重复建设,解决小水厂水质不达标、供水不及时的问题。如长丰县出资7000多万收购关闭龙门寺等9座水厂,庐江县出资3亿多元,收购关闭38座小水厂。

  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系统管理。目前,各县市在全面推进小水厂资产评估收购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供水区域网络后,理顺管理体制交由县供水公司(或规模水厂)统一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由单纯企业管理向“企业+公益”管理转变,从而不断提升建后运行管理水平。如长丰县、肥东县、庐江县均组建供水集团,实施全县城乡供水统一经营管理。

  五是坚持质量为本,建管并重。安饮工程严格实行“六制”管理,委托合肥市水利质量监督站进行监督,严把质量关,对管材进行双验检,同时加大抽检力度,坚决杜绝不合格的管材入场,做好工程的自验和审计工作。各县(市)及时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固定资产移交给供水企业进行统一运营管理。

  六是坚持安全优先,强化保障。各县、市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依法取缔污染源水的各类生产和经营项目,制定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各县、市都已建立水质检测中心并正式投入运行,具备42项常规指标和部分非常规指标的水质检测能力,可全面满足农村供水工程的常规水质检测需求。同时,市县卫生防疫部门和供水企业均加大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监测频次,全市供水水质连续多年稳居全省首位

  中央部署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两年多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化政治责任,使命担当,奋力推动河湖长制在庐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初步建立了河湖长制“合肥样版”,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态河湖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在组织体系方面。全市共设各级河长4600余名,其中市级设总河长2名、副总河长4名、分级分段河长15名;13个县(市、区、开发区)设总河长23名、副总河长44名、分级分段河长145名。建立湖长制组织体系,全市共设湖长148名,其中市级湖长2名、县(市)区湖长10名、乡镇(街道)湖长32名、村(社区)湖长104名。

  二是在制度体系方面。全市按照实施河湖长制有关要求,建立了河长会议、信息共享、信息报送、工作督察、考核问责与激励、验收等6项制度,还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河长巡河、工作督办等配套制度,初步形成了党政负责、水利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保障了河湖长制顺利进行。

  三是在责任落实方面。各级河长通过巡河督察,掌握河湖的基本情况。截至目前,各市级河长巡河巡湖150余次,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巡河巡湖28万人次。部分河长针对河湖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了河湖整治。与此同时,及时部署了入河排污口、“清四乱”、百日攻坚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2019年1~8月,派河由Ⅴ类好转为Ⅳ类,十五里河劣Ⅴ类好转为Ⅲ类,南淝河氨氮浓度下降明显,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白石天河、兆河、双桥河等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市级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四是在公众参与方面。在健全河湖长体系的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公众参与河湖治理和保护,建立河长制微信公众号,设立河长制举报平台,接受市民对涉河湖问题举报,聘请20名行业专家作为市级重点河流“民间河长”,分配其责任河段,担任河道巡查员、河长参谋员、政民联络员、群众示范员。

  2013年7月,水利部确定合肥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试点期为2014~2016年。试点期间,合肥以环巢湖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为核心,按照“一湖、两库、六河、多区”的总体布局,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严格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滨水文化景观等工作,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合肥全面完成53项重点项目(包括8项示范工程),以及巢湖综合治理、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清洁 “百河千渠万塘” 专项行动等三项新增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04.1亿元,远超过计划总投资142.6亿元的目标。

  针对《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确立的23项考核指标,合肥完成和超额完成指标21项、基本完成2项,约束性指标均完成。其中,2016年用水总量为31.5亿立方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57%,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5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1.3立方米。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至57%

  经过多年试点先行,合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赢”局面。其间实施的巢湖生态治理工程,使得湖区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新建、扩建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厂,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主城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实施“百河千渠万塘”工程,全面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农村连片整治示范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达83.9%。

  水系连通进一步完善,河道景观功能得到恢复,当地生物栖息环境得到改善,新建、改建主要河湖生态护岸71.2公里,全市水域面积率达到21.18%,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试点前的33.3%提升至57%。与此同时,全市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以及滨湖、滨河活动和赛事,提升了城市的生态文明理念,居民对水生态文明城市认知度达84.6%。环城公园绿道、牛角大圩生态示范旅游景区等景观工程的建设,美化了城市环境,创造了舒适人居条件,带动了全市旅游业发展。

  2017年9月5~7日,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技术评估,综合得分92.0分,获得优秀等次。2018年7月3日,水利部和省政府对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进行了行政验收,确定通过验收,完成了试点评估和验收的所有程序。今年5月23日,水利部正式公布合肥通过试点验收,宣告合肥正式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今天的合肥,绿意盎然、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是一个养人的地方。这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城乡绿化,持续推进城市生态建设的成果。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创建为带动,以品质为引领,以改革促发展,以生态促安全,深入推进林业增绿增效、城镇园林提质提品、城市道路增绿添彩、园林环境整治出新等行动,城乡绿化品质实现跨越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建成区绿地率达40.3%、绿化覆盖率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

  合肥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2014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六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唯一一座城市城区内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荣誉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环城时代。1992年,合肥成为国家首批命名的“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园林城市”的殊荣,对合肥来说可谓是实至名归。长8.7公里、面积达137.6公顷的环城公园,构建了合肥“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园林风貌。

  滨湖时代。2006年起,滨湖新区建设,牵动城市绿化向湖滨拓展延伸。2010年起全市实施绿化大会战,每年新建提升绿化1000万平方米以上,形成老城、新区绿化交相辉映新风貌。

  环湖时代。八百里巢湖,碧波荡漾。“十二五”期间,我市以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为契机,将环巢湖区域等作为重点造林区域,大力实施“五森工程”,2014年9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公园城市时代。我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一)加快生态廊道建设。持续推进公路、铁路、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岸线绿化,累计新改扩建绿色长廊1万公里以上。在城市快速通道、城市出入口道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和铁路等交通干道沿线多公里的生态景观大道;在主要河流、渠道和湖泊、大型水库岸线,采取沿岸生态保护和近自然水岸绿化,高标准营造1700多公里防护林带。目前,全在正在推进乡村道路绿色长廊建设,计划3年新增乡村道路绿色长廊10000公里。

  (二)加快生态屏障建设。一是完善核心城区景观圈。在老城区,沿古护城河建设长达8.7公里、面积137.6公顷的环城公园绿带;在政务新区建设长10.2公里、面积296公顷的匡河公园、天鹅湖公园绿带;在滨湖新区金斗公园、塘西河公园、方兴湖公园等,营建全长20公里、面积600公顷的景观带;沿高压走廊一线公顷的绿化带。二是打造近郊围城森林圈。全长106公里的绕城森林生态长廊,全面贯通大蜀山森林公园、滨湖森林公园、城市饮用水源涵养林、大型林苗基地、退耕还林基地等城郊围城林,森林总规模达2万公顷以上。围绕主城区形成了6个单体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三是构建远郊屏障生态圈。以东部、西南部山区森林,南部大型林苗基地,以及江淮分水岭脊线区域、环巢湖区域水土保持林、速生丰产林等为基础,总长约260公里,森林总规模达4.5万公顷以上。

  (三)加快森林公园等生态创建。全市现有大蜀山、滨湖、紫蓬山、冶父山、官亭等5个国家森林(生态)公园;庐州、百花寨、东庵、九紫、浮槎山等5个省级森林公园。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3个、省级森林城镇42个、省级森林村庄398个。

  四是大力发展民生林业。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力发展民生林业。全市苗木花卉种植总面积近6.67万公顷,较10年前增长了8倍,绿化苗木年销售额已突破30亿元。中国合肥苗交会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肥西县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2.5万公顷,核心区三岗苗木花卉基地种植面积达1.4万公顷,成为全国三大重要苗木生产基地之一。经济果木林(包括木本油料林)产业不断壮大。全市经济果木林(含木本油料林)种植面积达2.92万公顷。主要品种有:薄壳山核桃、桃、李、杏、葡萄、枣、油茶、蓝莓、大樱桃等。森林旅游业方兴未艾。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苗木花卉基地等森林资源,大力开展以休闲、观光、健身、度假为主题的森林生态旅游。2018年全市森林旅游人次达364.2万人次,收入4.3亿元。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功能显著。全市现有8公顷以上湿地面积11.82万公顷,湿地率10.33%。拥有巢湖国家重要湿地1处,肥西三河、巢湖半岛、合肥巢湖湖滨(包河区)、肥东管湾、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5处,巢湖柘皋河、槐林和肥东龙栖地省级湿地公园(试点)3处。

  近年来,我市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多措并举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目前,正在开展国际湿地城市申报创建工作。

  一是突出完善机制。201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为总召集人,市林园局局长为召集人,市发改委等1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2018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合肥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我市湿地保护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落实措施,将湿地保护情况纳入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促进县(区)、乡镇两级政府加强湿地保护工作。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将发展规划作为全市湿地保护发展和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指南。2013年在全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和对全市湿地资源和保护管理现状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布局、保护体系、管理机制、恢复措施、重点项目建设、湿地公园发展等方面对我市湿地保护发展及湿地公园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湿地保护与发展规划》和《湿地公园发展规划》两个专项规划。另外编制完成《环巢湖湿地公园群总体规划》,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等33条入湖河流、滩涂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10处湿地公园,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投资概算约95亿元。

  三是突出保护修复。坚持把湿地保护与修复作为巢湖内源治理的重要举措,以湖堤外侧及入湖河流湿地修复为重点,大力实施“退耕、退养、退居”还湿,扩展湿地生态空间。内外结合,探索创新湖堤内侧湿地修复路径。围绕退耕还湿,重点在巢湖一级保护区开展土地流转,加快恢复和修复湿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围绕退养还湿,对十八联圩、巢湖半岛等湿地回收鱼塘经营权,取消滩涂养殖,推广生态养殖,减少养殖业污染。围绕退居还湿,开展村庄搬迁和房屋拆迁,减少生活污水排放。以肥东十八联圩、巢湖半岛、肥西三河、巢湖湖滨、庐江马尾河湿地为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加快推进环湖湿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环湖湿地项目完成投资33.86亿元,其中湿地修复资金投入4.44亿元,土地流转费用4200万,征迁费用29亿元;完成巢湖一级保护区土地流转2.2万亩,收回鱼塘1万亩,恢复和修复湿地面积1.8万亩,种植乔木16.5万株、灌木284.4万株、芦苇105.7万平方米。

  四是突出资金保障。将环湖十大湿地建设资金纳入巢湖综合治理项目予以经费保障,另外对环湖1公里范围内优化种植结构,减少面源污染项目,市县按每亩600元给予奖补。将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建设纳入林长制目标考核和城市大建设项目,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奖补资金,2016年以来共争取中央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300万元,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00万元。

  五是突出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巢湖研究院作用,加快“数字巢湖”建设,完成巢湖湖盆地形图和四条重污染河流河道测绘、历史地形图成果数字化整理。引入上海海洋大学、江苏常熟生态研究院、安徽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环湖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和研究,编制《巢湖流域生态湿地建设技术导则》,为湿地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六是突出湿地宣传。通过 “湿地日”、“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地开展湿地保护方面的公众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逐步营造全社会参与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为展示湿地自然之美,展现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果,让更多人更直观地了解湿地,提高广大群众热爱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意识,2018年我局与合肥市摄影家协会举办了“生态合肥•最美湿地”摄影及征文大赛。

  立足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定位,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率管理,按照“提质、提速、提品、提效”的总体要求,以绣花的功夫,加快城镇园林景观提升,拓展城市绿色空间,打造出更多的特色精品园林,为城市增绿增彩增色,让人们拥有更多“获得感”。

  我市以绿化大会战为抓手,采取规划兴绿、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措施,实行道路修建到哪里树就栽植到哪里,水环境整治到哪里绿化就跟进到哪里,建成区拓展到哪里公园绿地就布局到哪里。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等城市绿化主要指标均居于全省城市前列。

  一是推进公园绿地新建提升并举。围绕市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大力推进公园、游园和街头绿地的建设和改造,五年新增公园绿地300多处、1750.29公顷。

  二是坚持道路廊道绿化绿量色彩统筹。重点打造城市新建道路、快速通道、出入口道路宽幅廊道建设和原有道路林带的绿化提升,五年新增防护绿地560.14公顷。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让市民充分享受绿化成果,全市新增100条林荫道路。

  三是全面开展居民身边增绿添彩。在坚持新建小区高标准规划建绿的同时,加强老旧小区绿化改造,彻底摆脱过去脏、乱、差的环境,真正让绿化融入生活、服务百姓,使老旧小区实现“旧貌换新颜”。十二五以来,共改造提升附属绿地290余处。

  四是打造花样合肥。2017年启动开展城市花境建设竞赛活动。2017、2018两年全市共建设花境1014处,面积达24.1万平方米,评选出优秀花境150处。花境建设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DB真人。深入开展“万家美化家园”创建活动,引领绿化美化向社区延伸,打造幸福美丽合肥。两年来,共评选出172家花园家庭,在全市较好地营造了“爱自然、爱生活、爱家园”的浓厚氛围。

  林长制,是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和“两山”理论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线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林长制,坚持围绕“护绿、增绿、用绿、管绿、活绿”,实施林长制改革创新,助推我省积极打造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一)体系化建设。全面落实各级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建设,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工作全覆盖,全市设立各级林长4584个,其中市级19个、县级212个、乡级1155个、村级3198个。

  (二)项目化建设。谋划确定市县两级重点项目209个,三年计划投资超过10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95亿元。2019年以来,市级总林长8次调研调度、督查督导林长制工作,17位市级林长调度重点项目达40多次,协调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题。

  (三)制度化保障。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林长制的重要保障,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升林长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在重点区域显著位置设置公示牌968个,标明林长建设与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各级林长生态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促进问题改进。出台《关于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加快实施“五绿”工程的意见》,为林业园林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将坚定不移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巩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办国际湿地城市等目标,推深做实林长制,狠抓资源保护发展,强化园林提质提品提效,深化林业增绿增效增彩,着力打造绿色合肥、生态合肥、花样合肥、美丽合肥,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之都”和绿色发展样板区做出新贡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